要是觉得还不错,就点个关注支持下吧!我会经常更新中外历史故事,让你随时都能找到乐子~
五代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并不那么显眼,大家提起来,多半只会想到中原大战。至于那些处在偏远地方的文官武将,无论是史书上还是老百姓嘴里,都很少被人提起,知名度很低。
比如说,有个人在荆南当了十多年的老大,硬是把这地方变成了乱世里少有的能让人安稳生活的好地方,治国理政的本事真不是盖的。他曾经还想过要攻打江淮的成汭(rui),不过,知道这个人的人可能并不多。
今天咱们要聊的不是成汭,而是他手下最厉害的大将许存,可能听过他名字的人更少。虽说许存的名气不怎么大,但他在五代十国早期打的仗,那可是相当勇猛,完全不输中原的那些大名鼎鼎的将领。
许存老家在蔡州,小时候在当地就小有名气,人称“胆子大”。到了880年,蔡州被秦宗权给占了,许存就被拉去当了兵,做了个小头目。
885年,秦宗权一称帝,就惹上了大麻烦,朝廷和四周的藩镇都盯着他,他的势力很快就一天不如一天了。手下的士兵们也都开始自己找活路,许存就是其中一个。他听说成汭这人挺有名望,就跑到了归州,去投靠自称归州刺史的成汭。成汭一看许存挺有本事,就让他带着三百精兵去带兵打仗。
虽说只有三百人不算多,但在那年正月,成汭在聚集了一千多号人后,就攻下了归州,自封为了刺史。他忙活了数月,手下兵马好不容易壮大到了三千多人,结果他拿出其中大约三百分之一的人马,交给了许存来带领。
荆南的头儿张瑰和成汭关系不好,心里老琢磨着怎么摆平成汭。可到了886年,秦宗权突然带兵攻打江陵,张瑰打不过,没办法只能厚着脸皮去找成汭帮忙。
因为懂得彼此相依的道理,成汭决定出兵帮忙。他得知敌军躲在清江源头的大山里,就让许存带兵去攻打。许存悄悄在清江边埋伏好,然后派了一小队人马到山脚下去挑衅敌人,把敌人骗下山。等敌人一下山,许存就从后面偷袭,一下子就把敌人打败了,还抓住了他们的头头。
之后,许存带着军队赶往江陵,硬是让秦宗权手下的大将赵德諲退了兵。这个刚上战场的许存,连着打了两场胜仗,把以前的老板都给打败了,因此在江南一带迅速出了名。
赵德諲这人可不含糊,他重整旗鼓后,第二年又带着兵马杀回了荆南,在887年底成功打下了江陵,干掉了张瑰,接着就霸占了荆南的大片地方,还派自己的得力干将王建肇去守着江陵。
888年,成汭觉得赵德諲和王建肇两人不得民心,站不稳脚跟,于是他派许存打头阵,带着军队从归州出发,一路冲向江陵。
许存再次走归州去江陵时,轻车熟路地先打下了清江,路上又把来阻拦的敌人一一打败,把王建肇逼得只能躲在江陵城里。等到成汭的大部队一到,王建肇觉得情况不妙,干脆扔下城池就跑了。成汭就这样收复了江陵和周围的地方,还上书朝廷表忠心,唐昭宗看他这么忠心,就封他做了荆南节度使。
就在成汭占领江陵没多久,蔡州军的将领常厚也打下了夔州,原来的夔州刺史只好跑到白帝城去拼死防守。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奉节,它位于荆南的上游,蔡州军占领了夔州后,江陵就随时可能受到威胁。成汭简单休整了一下,就带着全部家产赶去了白帝城。
白帝城这个地方地势特别陡峭,常厚选择在那里山上的安营扎寨。成汭试着攻打了好几次,但每次都损失不少人马,也没啥效果。许存到前线看了看情况后,主动要求带兵出击。他晚上带着五十名精兵,翻山越岭悄悄摸到常厚军营的后面,从上面往下扔大石头。与此同时,山下的成汭也让全军大声喊叫助威。常厚一听这动静,吓得连啥情况都没顾上弄清楚,就带着一百多号人逃跑了。许存见状,赶紧带着人下山,占领了常厚的军营,还成功劝降了剩下的蔡州军。
889年,成汭攻占了夔州,并且趁机占领了白帝城,这样一来,荆南的上游地区就安全无虞了。
常厚溜走后,想办法搭上了朝廷的线,认了掌权的太监杨复恭做干爹,还改名叫了杨守厚,当上了绵州刺史。过了几年,杨复恭和皇帝闹翻了,他就在汉中那块地方称霸。西川的节度使王建瞅准时机,立马带兵出击,连续打败了杨复恭、东川节度使、武定节度使这些人,把两川的地盘都给占了。
成汭呆在蜀地的东边,眼瞅着蜀地战乱纷飞,可他就是想往西边使劲也使不上,归根结底,荆南太弱了呗。唐朝末年那阵子乱打一气,江陵的人都快没了,就剩几百户。成汭手头那点兵马,常年也就一万来人,能把自己的地盘看住就不错了,哪还有本事去掺和两川那边的事儿呢?
然而,在荆南地区,成汭显现出了他在动荡年代里非常厉害的管理本领,让江陵的经济焕发了新生,同时壮大了自己的军队力量。
895年,成汭带着许存等人沿着长江逆流而上,把王建派来的好几路军队都打了回去,一路上攻占了江边的好几个州县,最后打到了渝州,就是现在的重庆。
继续往前走,就会碰到他们的老对手王建肇。王建肇以前被许存打败后,就带着手下往西边逃跑,占领了黔州这个地方(就是现在的重庆彭水)。他向朝廷递上降书,表示自己愿意归顺,朝廷于是封他为武泰军节度使,让他守卫黔州。
成汭选择在渝州安营扎寨,然后派许存去和王建肇较量一番。
一见面,王建肇和许存就像火星撞地球,眼瞅着这些年自己势力壮大了不少,王建肇决定先下手为强。可没想到,几场较量下来,他根本不是许存的对手,连苦心经营多年的黔州都拱手让人,只好退到丰都防守。许存乘胜追击,不仅占了黔州,还一举拿下涪州,让成汭的地盘一路扩张到了两川深处。
尽管许存不断立下赫赫战功,但成汭却渐渐害怕起许存的威猛,于是让自己的心腹大将做了武泰军的负责人,只给许存安排了个万州刺史的小官。许存心里很憋气,到了万州后,他也不怎么管事儿,整天就踢踢球,以此为乐。
896年,成汭发现许存在万州搞小动作,就对身边的人讲:“这家伙在偷偷练跑步呢,肯定是想背叛我!”接着,他就带着兵马突袭万州。许存压根没想到老大会来攻打自己,一下子慌了神,赶紧带着亲信连夜逃跑,去找王建投靠了。
王建起初对许存的勇猛和智慧心存疑虑,甚至动了杀心,想快刀斩乱麻。好在他的手下及时劝阻:“您若想成就大业,就得广纳天下英雄。许存现在走投无路来投靠,怎能轻易杀他呢?”于是,王建让许存先在蜀州安顿下来,并让蜀州刺史王宗绾暗中观察。一两年后,王宗绾在密报里对许存赞不绝口,说他是个难得的将才。王建一听,便高兴地把许存收为义子,还给他改了名,叫王宗播。
说起来挺有意思,唐朝晚期,不少藩镇和有权有势的人都爱收养子来增强自己的力量,王建就特别喜欢这么做,他在史书上留名的养子就有四十多个,据说总数超过了一百,像王宗侃(也叫田师侃)、王宗绦(华洪)、王宗弼(魏弘夫)这些养子,都是立下不少战功的大将军呢。
902年的时候,许存跟在王建身边好几年都没啥带兵打仗的机会,这回总算又能上阵了。他跟着王建的大养子王宗佶,一起去打山南西道。许存做了先头部队,直接撞上了山南西道的大头头李继密的主力军,一开始打得不太顺,许存就想先撤回来,守着等自家大军上来。
他的一个下属对他说:“您全家老少都投靠了西川,等了好几年才盼到打仗的机会,结果您却不上前拼命,那以后在西川怎么站稳脚跟呢?”许存一听这话,立马醒悟过来,赶紧集合队伍再次冲锋。为了给士兵们打气,许存自己冲到了最前面,就算身上挨了刀,也大喊着要继续打。
许存勇猛无比,带着西川军队一路高歌猛进,连续打下了李继密的多个营地,打得李继密手下士兵溃不成军,只能灰溜溜地跑回老窝兴元。许存乘胜追击,迫使李继密投降,这样一来,王建就顺利吞并了山南西道,再加上原有的西川和东川,整个剑南三川都被他收入囊中,算是有了建国的好地盘和坚实基础。
因为有了这份大功劳,许存被封为了汉州刺史和检校太保。他心里明白,自己是后来才投靠王建的,就算在一众养子里面,关系也不算很近。所以,他听了手下的建议,要低调沉稳避免灾祸。之后的几年里,打仗时他总是冲在前面,但论功行赏时他却从不炫耀自己,总是让其他人去抢功劳。
这个做法使得许存的官职一直没能往上升,但也因此让他捡回了一条命。像王宗绦、王宗佶这些以前很受王建宠爱的养子们,一个个都被王建给处死了,可许存却平安无事地活到了前蜀建立的时候。
公元907年,王建当上了皇帝,建起了前蜀这个国家,许存呢,就被封为了金吾卫上将军,还管着彭州的团练事务。
911年,前蜀和岐国李茂贞在相安无事多年后,终于打了起来。王建派他的养子王宗侃当统帅,带着号称十三万的大军往北冲。大军出发时,旗帜多得一眼望不到边,那场面真是壮观极了。
一开始,前蜀的军队打得挺顺,可到了8月份,李茂贞的大将刘知俊就带兵出击了。他们在青泥岭那地方,就是现在的甘肃徽县,把前蜀的军队打得落花流水。王宗侃只好带着剩下的士兵往南跑,一直跑到安远军,就是陕西勉县那儿,结果被刘知俊给团团围住了。
许存紧要关头接下了重任,成了统管所有兵马的都指挥使,赶去帮忙安远军。李茂贞派兵拦截,许存带着二百名精兵打头阵,直接冲向岐国的军营。
这两百名精兵是许存花了好多年亲手带出来的,打起仗来特别勇猛。许存自己也是个顶尖的勇猛将领,他一发起猛烈的攻击,岐国的军队就完全抵挡不住。在安远军西边的明珠曲、凫口和黄牛川这三个地方,岐国军队连续三次被打败。岐国的成州刺史在战场上直接被许存给杀了,还有好多岐国的大将都被活捉了。
当许存一路势不可挡时,王建带着大队人马也快要打到安远军了。城里的王宗侃远远看到援军的旗子,立马打开城门,带着人喊着冲了出去。他们里应外合,前蜀军队一口气攻下了岐国的二十多座军营,还杀了不少岐国的将领,逼得岐国军队慌忙逃回了自己的地盘。
打完那场仗后,许存的战功再也藏不住了,终于升官做了节度使,跟前蜀的其他大将平起平坐。他被安排做了武信军的节度使,负责守卫遂州,后来又被封为了中书令。
前蜀把北边的强敌给打败了,可没想到南边又冒出一个厉害的政权,叫大长和国。这个大长和国是从南诏国变过来的。公元902年,南诏的一个大权臣郑买嗣,把南诏的最后一任国王和八百多个王室成员都给杀了,然后自己当上了国王,建起了大长和国。
不过郑买嗣声望不高,国内很多人对他篡位的事情有意见,所以他和他后来继承王位的子孙,只能不停地向外打仗,以此来缓解国内的矛盾。
914年,大长和国倾尽全国兵力,说是带了三十万大军过了大渡河,去攻打前蜀,把黎州给围了个水泄不通,没日没夜地攻城。王建一看这架势,赶紧派了三个养子去当招讨使,南下黎州去对抗敌军。这三个招讨使里头,有两个之前压根没带过兵打过仗,就是跟王建关系好,前蜀建国后被封为了亲王。他俩算是挂个名的头头,真正带兵打仗的还是许存。
许存心里着急,怕黎州一丢,大长和国占了蜀中就不好赶走了。接到命令后,他赶紧带着军队往南赶,在潘仓嶂那里跟想往北分兵的大长和国军队打了一仗,结果大胜,还把大长和国那个带兵的清平官,就是他们那边跟中原宰相差不多大的官,给杀了。
接着,许存势如破竹,又在山口城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。大长和国的军队没办法,只好丢下黎州,跑到地势险要的武侯岭,建起了十三个营地互相支援,打算守住大渡河以北的地方,好作为以后攻打蜀中的跳板。
在四川待了好多年,许存特别擅长山地打仗。他在武侯岭那儿故意按兵不动,装出一副没办法的样子,等大长和国的军队放松了,他突然分了好几路军队猛打过去。没过几天,就连破了对方十三座营地,把大长和国的军队赶跑了。
大长和国的头领打算在大渡河边摆开阵势,打算拼个你死我活。可他毕竟不是韩信那样的军事奇才,很快又被许存打得落花流水。好几万士兵不是成了俘虏就是送了命,剩下的人慌忙往大渡河里跳,结果又有成千上万的人淹死了。
许存本打算建座浮桥,直接打进大长和国里面,但王建觉得北方的岐国才是心头大患,就把大军叫了回来。大长和国这次算是逃过一劫,不过他们的大部分战斗力都在这一仗里被打没了。史书上说,这事儿传开后,“西南一片惊慌,全都吓得不行”,大长和国再也不敢冒犯前蜀的边界了。
915年,前蜀又一次对岐国发起了进攻,许存这回当上了北路行军的指挥官,和他的老上司王宗绾一块儿上战场。他们在金沙谷先打了个胜仗,接着就攻下了成州,大军一路开到秦州城下,就是现在的甘肃秦安。许存大军声势浩大,吓得岐国秦州的守将不得不打开城门投降。
秦州是岐国的重要后方基地,好多将领的家人都在那儿。正在跟后梁打仗的刘知俊一听到这个消息,立刻就决定撤退,跑去投靠了前蜀。另一边,许存攻下了秦州周围的好几个城池,还劝降了五十多名岐国将领和差不多一万名士兵。
916年,许存和王宗绾又一次被任命为带兵打仗的将领,他们各自带领一支军队去攻打岐国。这时候的许存,已经是前蜀军队里数一数二的大人物了,连天雄军节度使王宗俦和过去在中原很有名气的刘知俊都得听他的。许存从故关出发,一路打过去无人能敌,让岐国的保胜军节度使投降了,还攻下了陇州。接着,他又让刘知俊带着军队去和王宗绾汇合,一起攻打岐国的都城凤翔。李茂贞死守着不出来,两边就这么对峙了一段时间。后来下起了大雪,王建就让军队回来了。
918年,王建去世后,前蜀的新君主王衍登上了皇位,他给了许存一个新的官位,叫做太子少傅,还提升了他的爵位,让他变成了临颖王。
1919年,许存又一次向岐国发起进攻,他轻车熟路地过了渭水,打败了岐国的军队,直逼凤翔城下。但考虑到面子问题,许存最终还是决定让军队撤退了。
923年,许存去世,享年68岁。他二十多岁就当了兵,在部队里待了四十年。一开始他跟着秦宗权,后来又投了成汭,在成汭手下,他打下了好多夔州的地盘,让成汭的地盘大了快一倍。但因为功劳太大被猜疑,许存就转投了王建。在帮王建打下山南西道、攻打岐国和打败大长和国的战斗中,不管是跟国内打还是跟外国打,他都没输过,立下大功。史书上说许存打仗特别勇猛,遇到强敌,别的将领都害怕。王建也夸他说:“往北开疆拓土,全靠你啊!”
这位勇猛的大将,在像《九国志》这样的历史书里,拥有专属于自己的故事篇章。不过,因为他被王建认作干儿子,所以他的传记没用自己的本名,而是叫做《王宗播传》。
但在唐朝末期到五代时期,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。就拿王宗播的那些结拜兄弟来说,还有他的老上司成汭,起初也是做了别人的干儿子,跟着改了姓郭,直到后来自己闯荡出一片天地,才又改回了原来的姓。
即便是在国家里最尊贵的皇位,养子也有权利去继承,就像后唐的明宗李嗣源、末帝李从珂,还有后周的世宗郭荣、南唐的李昪,以及北汉的刘继恩,他们都是作为养子坐上了皇位或王位,这也算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特点吧。
股票配资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